(五)《太极图说》的"立人极"
在由"无极"经过中间许多环节而产生了人类之后,由于人不仅有形体,而且还有灵魂、精神(神),人类的精神由于先天存在的差异,所以存在着善恶。有善恶就有了伦理道德的问题,就有了如何做人与如何治理人的问题。所谓"立人极",也就是圣人为人之为人所制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中正仁义",其根本在"静",修静之方在于"无欲"。
朱子用"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来解释濂溪"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的思想是准确的。"动极而静"、"静极复动",动静之间,本来就无先后始终之说。然后濂溪的思想并不停留于此。上面所说动静之间的关系,只限于作为非本体的太极。本体无极自身,则是"寂然不动"的。人性就象动静无端的太极一样,充满着欲望。时辰六旬与遁甲格局只有通过修养而达到"无欲"的"静虚"状态,才能回归到作为本体寂然不动的无极。
通过对《太极图说》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周濂溪是如何佛老的宇宙论思想来论证儒家的伦理道德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周濂溪的哲学已经开始用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伦理道德了。
(六)《太极图说》中的内在矛盾
《太极图说》本身的思想无疑是深刻的,它在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上做了许多努力。同时,《太极图说》也暴露了濂溪哲学在融合三教思想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即作为本体的无极与非本体的太极之间的矛盾。 太极虽不是万物运动的最终原因,但是太极却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无论是五行、阴阳,其最终都是太极。那么太极究竟是构成阴阳、五行和万物的质料因呢,还是把阴阳、五行和万物作为现象的背后的"自在之物"。濂溪对此并未有说明。然而无论是在哪一种意义上解释"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作为质料因或作为现象背后的"自在之物",也都已具本体之义。虽然濂溪强调"太极本无极",把无极明确作为宇宙的本体,无极和太极之间,却存在着动力因和质料因、或者作为运动因的本体与作为现象界背后的本体之间的分裂。这个矛盾在朱子的"理气论"中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朱子把"无极而太极"解释为"无形而有理",一方面回避了其它学派对濂溪思想来自于道家的指责,另一方面由于简化了多余的无极,太极(即天理)本身就是宇宙的本体,从而避免了无极与太极之间在本体地位上的内在矛盾。解开诸葛亮借东风之迷(上)
三、《通书》对《太极图说》的展开
在《太极图说》中,濂溪只是概括地说明了"立人极"问题的来源与宗旨。在《通书》中,他对"立人极"的思想做了更为详细的系统的说明。
编号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