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最高择日总站 邵氏择日服务站 邵长文择日生子救世站

周濂溪《太极图说》六

来源:周易研究会 作者:名家论坛 背景: #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字体: ]
周濂溪《太极图说》六传统周易八字预测,长文四柱八字预测,如何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为恶的根源找到合乎逻辑的、自身不相矛盾的解释,是理学家们的共同课题。周濂溪的解决方式对其后的理学家们也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后来理学家们用未发、已发的讨论,替代了无为和几这两个范畴,但

  如何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为恶的根源找到合乎逻辑的、自身不相矛盾的解释,是理学家们的共同课题。周濂溪的解决方式对其后的理学家们也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后来理学家们用未发、已发的讨论,替代了无为和几这两个范畴,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却是一致的。

  (三)圣人的标准是诚。
  濂溪认为,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诚下第二》,《周子全书》卷7)。"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百行",指各种具体的行为规范。至善的诚,既是道德伦理的最高原则和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其它原则和规范的根源。圣人惟诚,才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故而濂溪提出,"诚者,圣人之本"(《诚上第一》,《周子全书》卷7),把诚作为圣人的根本。

  (四)圣人之道为仁义中正。

  濂溪说:"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太极图说自注》,《周子全书》卷2)所谓"圣人之道",是指由圣人制定的儒家的伦理道德。仁义中正即是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道德德目。

  对于仁与义,不必作过多的解释,早在韩愈就已把圣人之道的内容归结与仁义。此外,对于圣人之道的理解,一般定之以仁义礼智信或者仁义礼智,而濂溪则以中正来替代礼智,这是濂溪思想的特色。 "中"有两层含义,一是"和"的思想,二是"允执厥中"的意思,即无过不及,恰如其分。"正",与"邪"相对,按濂溪的解释,"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诚下第二》,《周子全书》卷7)"动而正曰道"(《慎动第五》,《周子全书》卷8)。"静无"时自然为正,就如同"诚"为至善而无恶一样,"动有"时则善恶相分,能够中正而无邪,则合于道。

  那么为何濂溪要以中正来替代礼智呢?朱子认为,"中即礼,正即智,图解备矣。"(《道第六注》,《周子全书》卷8), "中正即礼智,中正尤亲切。中是礼之得宜处,正是智之正当处;中者,礼之极;正者,智之体。"(《太极图说·集说》,《周子全书》卷2)中正也就是礼智,但是比之礼智更具道德上的规定性。

  除"仁义中正"之外,濂溪还把"公"作为"圣人之道"的内容。"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公第三十七》,《周子全书》卷10)从"天无私载,地无私覆",而推出"天地至公",在汉代早已是十分流行的哲学观念,无论是在《易传》、《礼记》还是《忠经》中,都明显地载明了这种观念。"公"与"私"相对,克私而公,在政治生活中尤其重要。圣人之道在政治上的功能,便是作为统治者的为政之道,舍己私而为公家,是十分必要的。

  (五)为学的目的在于成贤成圣。人的最高境界是"圣人"。"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志学第十》,《周子全书》卷8)"希"通"晞",仰望、景仰之意。士以贤人为榜样和目标,贤人以圣人为榜样和目标,圣人则与天齐。成贤成圣,学以至圣人,成为宋明理学家们为学的共同目标。

1759441145 2024-12-10 15:21

文章关键字:
评论列表
编号搜索: 搜